天地盖包盒机的核心工作原理是通过自动化机构协同完成 “面纸与灰板贴合→折边成型→压合固定” 的全过程,将平面纸板加工为立体天地盖纸盒(由 “天盖”< 上盖 > 和 “地盖”< 下盒 > 组成)。其工作流程围绕 “精准定位、高效贴合、规范成型” 三大核心,具体原理如下:

一、核心流程与原理拆解
1. 原料预处理与上料(前期准备)
原料要求:面纸(外层装饰纸,需经模切、V 槽加工,方便折叠)和灰板(内层支撑结构,提供硬度)需提前裁切至对应尺寸,确保边缘整齐。
自动上料:
面纸通过飞达送纸机构(类似自动进纸器)一张张分离并输送至传送带,避免叠纸;
灰板通过另一套送料系统(如吸盘式机械手)抓取,按设定间距输送至贴合工位,上料速度可通过传感器调节,与后续工序匹配。
2. 面纸上胶与定位(关键贴合前提)
精准上胶:面纸到达上胶工位后,胶辊或喷胶系统按预设轨迹(通常是面纸边缘或需贴合灰板的区域)涂胶(白胶、热熔胶等),胶量由伺服电机控制,确保均匀且不溢出(避免污染纸盒表面)。
视觉定位:
面纸和灰板分别经过高清视觉相机(1-3 台,根据精度需求)拍摄,系统识别边缘、定位孔或 V 槽标记,计算实际位置与标准位置的偏差(X/Y 轴偏移、旋转角度);
数据实时传输给伺服机械手,机械手根据偏差调整抓取角度和位置,确保面纸与灰板的中心对齐、边缘吻合(定位精度可达 ±0.1mm,保证贴合平整)。
3. 面纸与灰板贴合(形成盒坯)
贴合动作:定位完成后,机械手将灰板精准放置在涂胶的面纸上,通过压合辊或平板压合机构轻压(压力 5-10N),使面纸与灰板紧密贴合,排出气泡(避免成品出现鼓包)。
分边处理:贴合后的 “面纸 + 灰板” 复合体(盒坯)进入分边工位,通过导向板将面纸超出灰板的边缘(用于折边的部分)梳理平整,为后续折叠做准备。
4. 折边成型(天盖 / 地盖塑形)
V 槽引导折叠:盒坯到达成型工位时,利用面纸预先加工的V 槽(折痕),通过折边模具(仿形压块)分别对天盖和地盖进行折叠:
先折长边(主边):模具从两侧挤压,使面纸沿 V 槽向内折,包裹灰板边缘,形成盒体的基本轮廓;
再折短边(耳朵):通过旋转折边爪将短边多余部分折入内侧,与长边重叠处粘牢(若用热熔胶,此处会二次加热固化)。
天盖地盖分离成型:部分设备在成型时会通过模具区分天盖和地盖 —— 天盖通常略大于地盖,成型时通过间距调节确保两者尺寸匹配,可嵌套闭合。
5. 压合固定与输出(成品定型)
最终压合:折叠后的纸盒进入压合工位,通过上下压板或滚筒施加均匀压力(10-20N),保持 3-5 秒,使折边胶水彻底固化,边缘定型(避免回弹)。
检测与输出:
传感器检测纸盒是否成型合格(如是否缺角、折边是否到位),不合格品被剔除机构(气动推杆)推至废料区;
合格品通过传送带输送至出料口,可堆叠或连接后续包装线(如自动套袋、装箱)。
二、核心技术支撑
PLC 控制系统:相当于设备 “大脑”,协调送纸、上胶、定位、折叠等机构的动作时序,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(如前一个纸盒完成折叠时,下一个盒坯刚好到达贴合工位)。
伺服驱动系统:控制机械手、传送带、胶辊的速度和位置,实现高精度动作(如胶辊转速与送纸速度同步,避免漏胶或多胶)。
人机交互界面:操作人员通过触摸屏设置参数(纸盒尺寸、胶量、速度等),系统实时显示产量、故障信息(如缺料、胶量不足),方便调试和监控。